2008年6月4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四版:新岸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他乡囚子的一片绿荫
本报记者 蔡亮 通讯员 张恺

  近年来,我省监狱关押的外省籍服刑人员呈逐年上升趋势。由于经济、文化上的差异,对他们的改造成为当前监狱工作的难点问题。但在外省籍服刑人员比例高达70%的长湖监狱,这个难点得到了很好的解决。

  人文关怀驱心魔
  五十多岁的湖南籍服刑人员黄正平,是个不折不扣的“老改造”,已先后在浙江金华、新疆等地服刑三十年的他,这次又因为故意伤害罪获刑13年。
  黄正平一到监狱,就三天两头嚷嚷着头痛。监狱专门安排了人员照顾他不说,管教民警小雷还多次带他到监狱医院、湖州中心医院检查。检查未果的情况下,又两次带他到杭州青春医院请专家检查,专家说没什么问题。但黄正平依旧叫嚷头痛,还隔三差五地在监房里吵闹,连同监房的犯人都烦他了。可小雷依旧不厌其烦地关心他,还想方设法与他的家人取得联系。
  在收到了多年没联系的家人来信后,黄正平幡然醒悟:“原先以为我这样的犯人到处都会讨人嫌,连家人也不要我了,所以就破罐子破摔。没曾想,这儿的民警比我的家人还要好,我真是不该啊……”
  链接 长湖监狱坚持惩罚和改造相结合,以改造人为宗旨,在严格执法和管理的基础上,推行情感管理,特别注重对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外省籍服刑人员的亲情感化。同时,考虑到他们中不少人经济条件差的情况,加大帮困基金的发放力度。去年,监狱共发放困难补助金7万余元,被外省籍服刑人员亲切地称之为“送温暖工程”。

  法律援助解心结
  郑民是一名四川籍服刑人员,入狱前,他在桐乡打了几年工终于凑够钱买了辆货车。正当他打算再努力几年,把家也安顿在桐乡时,意外发生了。一次出车,郑民出了车祸,轧死了人。2006年,他因交通肇事罪获刑3 年。
  入狱后,郑民一直记挂着刑事判决附带的民事判决,不知道法院究竟会如何处理,害怕法院会“袒护”当地人,让自己赔一笔巨款。为此,他的改造情绪一度极不稳定。此时,郑民得到了有律师资格的法制科民警沈伯红的帮助。沈警官及时与法院取得联系,详细了解了该案的民事判决情况。当郑民得知自己的车子已作价抵扣了赔偿款,赔付给了死者家属,他的心这才安定了下来,投入到正常的改造之中。
  链接 随着依法治监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普法宣传教育的大力开展,长湖监狱十分重视服刑人员的法律援助工作,主动与湖州法律援助中心联系,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。去年共组织了14名律师与47名服刑人员开展一对一法律咨询活动,并有3人接受了律师的跟踪服务。今年以来,又有32名外省籍服刑人员的法律困惑得到及时解答,11名外省籍服刑人员接受了监狱提供的法律服务。

  社会帮教暖心田
  贵州籍服刑人员罗小晴因为抢劫罪获刑14年6个月。入狱服刑两年多来,家中亲人从未来探望,也不写信给他。性格孤僻的罗小晴,一度对前途失去了信心,产生了轻生和脱逃的念头。经民警多次谈话教育,效果不明显。
  在一次大学生的帮教活动中,一名大学生主动接受了与罗小晴结对帮教的任务。通过两次特殊的会见和经常性的书信交流,罗小晴的心情逐渐开朗起来,劳动积极了许多,学习也变得自觉起来。他说:“原以为自己一个抢劫犯,注定被人看不起,可没想到人家一名大学生还能把我当成朋友一样对待,鼓励我,帮助我,要是再不好好干,怎么对得起人家?”后来,罗小晴因为表现突出,被减了刑。
  链接 去年,共有22个机关单位、106名社会人士、190名大学生、109名服刑人员亲属走进监狱,对外省籍服刑人员实施帮教。社会帮教不仅送来了关怀和鼓励,还为服刑人员送来了知识和技术,大大增强了外省籍服刑人员的改造信心。